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在基层文化治理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
文化治理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手段。我区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、教育引导、移风易俗的作用,不断增强文化内在功能,以基层文化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,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。
一、厚植邻里文化,营造睦邻“连心”氛围。区深入贯彻“以邻为伴、与邻为善”的理念,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,倾力打造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。抓好睦邻文化阵地建设。积极挖掘优秀公共文化资源,大力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,打造“颜值”与“实力”并存的文化新空间,让居民“聚”在一起、“乐”在一起。经过3年的闭馆改造,区图书馆摇身一变,成为馆藏量达15万余册、拥有24小时自助功能、阅览座位200余席的“招宝山城市书房”,重新向市民开放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走进“招宝山城市书房”,传承“与书为友”的文化基因。同时,多个规模化布局、标准化建设、个性化设计、人性化服务的社区文化宫、邻里书吧、邻里说事厅陆续投入使用,逐渐发展成为社区组织开展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,与吴杰故居、泮池等3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遗迹、蛟川走书、x口海防历史故事等5个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遥相呼应,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街坊邻里,形成“邻里和”的良好社区氛围。抓优睦邻文化服务内容。区持续组织策划开展“文化下乡”“文化惠民”“睦邻文化节”等活动,动员小区居民积极参与集体生活。庄市街道汉郡社区多次举办“百家宴”,借助大型邻里文化活动打造睦邻友好、邻里和谐的社区氛围,推动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街坊邻里逐渐成为“一家人”,形成和谐友好的邻里新风尚。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先后成立了秧歌队、健美操队、腰鼓队、合唱队等20余支社区文艺队伍,常年活跃在社区舞台,其中“百人龙鼓队”在中华鼓舞大赛中获得最高奖——“山花奖”,充分带动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观念,由“要我参加”变成“我要参加”,以此在一次又一次的文体活动中增进邻里情。抓牢睦邻文化志愿服务队伍。群众文化要依靠群众办,区以“专业+特色”方式不断加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,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推动文化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发展。在澥浦镇十七房村,全村现存20余幢明清古建筑,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超200处,大多数古建筑仍在实际使用和居住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由乡贤“五老”、古建匠人等热心居民组成的“啄木鸟”十七房明清古建筑修缮志愿服务队。通过“一日三次巡查、一月一集中修缮”的保护模式,“啄木鸟”志愿团队对郑氏十七房、黄公祠等20多座明清古建筑进行多次微修复,让“外在美”成就了十七房村的“传统美”,也在村民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劲合力,自发自觉地凝聚在一起共建家园,让十七房村成为文明村落。
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
会员免费查看三、强化规约建设,凝聚德治“共心”力量。一种家风就是一种导向,一套规约教育一方阵地。区大力推进村规民约建设,培树新时代好家风,加强城乡思想文化建设,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。以村规民约推动乡风美起来。全区加强村规民约宣传教育,增强村民立规守矩意识,形成“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”的新风尚。全区7个镇(街道)共100个村(社区)在村口、文化礼堂、宣传栏、广场公园等醒目位置,公布张贴村规民约(居民公约),形成规约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的浓厚氛围。2024年以来,各村(社区)网格长、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系列讲堂活动30余场,入户宣讲75次,积极带动村民了解村规民约中关于垃圾分类、停车规范等内容,推动村民学习落实移风易俗。以良好家教家风推动民风淳起来。通过弘扬传统美德,讲好传统家庭故事,宣传先进家庭榜样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各家各户。九龙湖镇大力推进“家家幸福安康工程”,以“涵养和美家风,德润时代新人”为主题开展宣传月活动,征集书法绘画等家训主题作品40余件,同时推出两项儿童友好研学项目,开展慈善募捐活动,有力促进家庭和睦、家教良好、家风端正。在澥浦镇十七房村,至今保留有自宋代以来的完整家谱,记载了家训、族规和典型人物事例。每年冬至,十七房郑氏都会举行祭祖仪式,重温家训。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一块块木质的“家训牌”,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以模范评议推动社风正起来。区积极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,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与表彰活动,选树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模范和身边好人,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,用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,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。